為什麼我會突然對魚腥草有興趣,在於有人在推特發了一則文,對岸正在用中藥試圖對抗武漢肺炎
連花清瘟膠囊的成分包括:連翹、金銀花、炙麻黃、炒苦杏仁、石膏、板藍根、綿馬貫眾、魚腥草、廣藿香、大黃、紅景天、薄荷腦、甘草。輔料為:澱粉。
魚腥草含有馬兜鈴酸,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馬兜鈴酸、含馬兜鈴酸的植物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2017年,美國權威雜誌《Science》旗下轉化醫學子刊發表了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該論文認為,含馬兜鈴酸的草藥和製劑,是導致亞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看到了關鍵字:馬兜鈴酸。
只要是腎臟科的幾乎都對這個東西耳熟能詳
馬兜鈴酸腎病變(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縮寫為AAN)於1990年首度在比利時被報導;起因是民眾自行服用來路不明減肥藥,經追查其不明植物性萃取物成分後發現就是以馬兜鈴科的Aristolochia fangchi(廣防己)來取代正品中藥材Stephania tetrandra(粉防己,又稱漢防己)。其特點為起初是快速惡化的間質性腎炎、腎小管壞死,造成末期腎病變以及泌尿系統的惡性腫瘤。最初以中草藥腎病變(Chinese-herb nephropathy, 縮寫為CHN)稱之,後經研究後確認是由於馬兜鈴酸所導致的腎病變才改以AAN稱之。AAN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近300個病例報告,台灣亦有33個病例報告。此外,東歐地區一種名為巴爾幹地域性腎病變(Balkan-endemic nephropathy, 縮寫為BEN),其疾病特色和AAN極為相似但病程進展相當緩慢且有相關家族發病史,經調查後發現此病與農民在採收麥類植物時也將Aristolochia clematitis混入農作物有密切關聯。
from 認識馬兜鈴酸腎病變
但有趣的是魚腥草中不含有馬兜鈴酸,而是可能存在致癌傷腎的成分馬兜鈴內酰胺,是馬兜鈴酸的代謝產物。化學式為C17H11NO4。馬兜鈴內醯胺有幾種不同的結構,其中馬兜鈴內醯胺I(AL-I)已被研究證實具有腎毒性,黃色細針晶,熔點309℃ 。對人體有害,可能具備腎毒性,會引起腎臟纖維化,導置尿路上皮癌,造成可積累且不可逆的腎損傷。近年一些研究對於肝癌和膽管癌也可能相關。
但魚腥草中並不含有AL-I,只含有與其結構相似的其他馬兜鈴內醯胺,目前沒有研究全面驗證過這些結構是否有腎毒性。科學界並沒有馬兜鈴酸或者馬兜鈴內醯胺的“安全攝入量”數據。考慮到魚腥草中含有的馬兜鈴內醯胺跟有毒成分的結構高度相似,在沒有經過大量毒理學研究證明其毒性作用之前,我們還是要抱著謹慎的態度來對待這種潛在的毒性。
另外有人在推特提供了以下數據:中國西南地區的CKD患病率最高,為15.08%,華南地區最低,為10.33%。西南地區有吃魚腥草習慣,貴州地區發病率尤其高,當然沒有證據,只是一種猜測。
至於魚腥草到底在吃什麼用的?
(1)抗菌作用:魚腥草素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明顯抑制作用。
(2)強化免疫功能:魚腥草素能增強白血球吞噬細菌能力。
(3)利尿作用:魚腥草中所含檞皮苷,對腎血管有擴張作用,可增加腎血流量加強利尿作用。
(4)鎮咳平喘:舒張支氣管平滑肌,達到鎮咳平喘作用
from 認識中藥–魚腥草
我印象好像有碰到過,但是味道太受不了,基本上是敬而遠之,但到底要吃多少才會有危險,我覺得如上面所述,目前沒有強烈證據,怕死的就少碰。
再談馬兜鈴酸
衛生福利部早於92年11月3日,已依據藥事法第48條及第76條規定,將含馬兜鈴酸之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公告禁用,撤銷含有該類中藥材之藥品許可證。我以為那這樣吃中藥應該不會再有引起腎病變的問題了吧?但事實上好像不然,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有200多種(一說600多種),而且台灣對中藥的管理有點鬆散,甚至你也應該看到新聞會報導走私中藥,一般民眾在中藥行到底買到什麼恐怕連店家自己都不一定有把握沒問題。所以要用中藥治療建議還是要找正統的中醫師開立藥物,至少比較有保障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