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開始洗腎

Timing of dialysis initiation, duration and frequency of hemodialysis sessions, and membrane flux: a systematic review for a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有限的數據表明,與常規血液透析相比,早期透析治療開始CCr 14 vs 7和更頻繁(每週> 3次)或更長時間(> 4.5小時)的血液透析並未改善臨床結果。

短期隨訪期間每週三次以上的血液透析和長時間血液透析並未改善臨床結果,並導致更多的血管通路手術  low evidence

使用low flux 的血液透析相比,使用high flux 的血液透析並未降低全因死亡率,但降低了心血管死亡率(中等質量證據)。

 

Timing of dialysis initiation: when to start? Which treatment?

早期開始透析的患者沒有生存獲益。
一種解釋eGFR可能是有缺陷的指數; 肌肉萎縮或體液超負荷患者的肌酐水平較低,這些具有高合併症負擔的患者通常“早期”開始,即eGFR較高。
另一種解釋是透析實際上是有害的; 常規三次每周中心血液透析的透析開始明顯與初始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特別在使用臨時導管時。

本篇推PD

Timing of Dialysis Initiation and Survival in ESRD

患者出現症狀前開始透析的主要理由是期望它在發病率或死亡率方面帶來短期或長期益處。

研究結果儘管受到回顧性限制,並沒有提出這樣的死亡率益處,僅根據腎功能程度來反對早期透析開始。

有症狀患者透析或存在高鉀血症,體積控制不佳或其他臨床適應症的不應延遲

Timing of Initiation of Maintenance Dialysis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of a National Cohort of Pati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這篇有意思,談到醫病之間對於何時開始洗腎的考量點

首先是醫生的做法,其範圍從用於透析患者的實踐到旨在通過醫療干預管理尿毒症的體徵和症狀來預防透析需求的實踐。

第二個過程是動力源。透析的開始通常由涉及急性疾病或醫療程序的臨床事件引起。在這些環境中,治療的必要性似乎超越了患者的選擇。

第三個過程是患者 – 醫生動態。患者和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時是對抗性的,醫生建議開始透析有時似乎與患者的優先事項相衝突。

 

台灣腎臟醫學會出的  慢性腎臟病轉介與照護

Good practice
point
針對慢性腎臟病病人進入常規透析時機,建議為發生
無法以藥物控制的明顯尿毒症狀與 CKD 併發症;通
常上述症狀發生在平均 eGFR 5 ml/min/1.73m2 左右

 

在 GFR 較高時就進入透析的病人,身上有較多合併症且營養狀態也較差;病人產生尿毒症狀往往是開始透析主要決定因素之一,因此,有可能是因本身合併症導致對尿毒症容忍性變差,或營養不
良、尤其是肌肉質量降低造成以 eGFR 值高估了殘餘腎功能。

台灣雖然在相對較低 GFR 開始進入透析,但透析後存活率並不亞於其他國家。以腎臟醫學會 2005 年統計,台灣透析後一年存活率為 88.2%(每百人 88.2 人),112001-2005 年歐洲國家透析後一年存活率為 80.6%,12 美國 USRDS 統計資料顯示,2005 年透析後一年存活率為 83.32%,13 2005 年日本透析後一年存活率為 86.5%。14 綜合上述證據顯示,儘管台灣開始透析時平均 GFR 較其他歐美國家低,但透析後存活率並沒有比其他歐美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